【不能旅行的日子,談旅行寫作】
**
多年的編輯經驗主要在財經雜誌領域,但既是「雜」誌,工作上總會處理到各式不同的題材;其中,「旅行報導寫作」是較令我困惑的一個類型。
旅行報導寫作不易。它不同於旅行散文,不能那麼耽溺在自我情緒與經驗之中;它更不同於新聞寫作,不能保持那種客觀與淡然的姿態。
旅行報導寫作不易,因為它介在兩者之間,既要呈現客觀的地理環境與景觀,又要將寫作者個人的偏好、情緒與感悟融入其中。
維持這樣的平衡不易,初寫者往往在兩端苦苦掙扎。要不難以駕馭龐雜的資訊,生硬的堆疊;要不自感自嘆,成了一則抒情散文。
對讀者而言,旅行報導寫作的價值有二:一、資訊的取得;二、閱讀的樂趣。
早期的旅行報導寫作,明顯偏向資訊情報的說明,但時至今日,這種閱讀需求已經微不足道了,更難打動人心。無邊無際的網路資料,以及汗牛充棟的旅遊指南,使得報導寫作越是著墨於資訊的鋪陳,就越顯得殘缺不全。
在我看來,「如何營造閱讀的樂趣」,才是旅行報導寫作的價值所在。一篇旅行報導是「自我完成」的,讀者在這幾千字裡得到了閱讀的快慰,那就是全部;旅行報導不是旅遊廣告,它不必負責招徠客人。當然,好的旅行報導也必然觸發著閱讀者某種程度的行動欲望,但這是副作用。
旅行報導寫作必然要更往「深度報導寫作」的風格靠攏──更具敘事性、情感性,以及意義性。
「敘事性」要求寫作的「結構」。旅行報導寫作不再只是塊狀資訊的堆砌──這個地方怎麼、那個地方怎樣,而是由一條鮮明的敘述線所貫穿──帶出時間的流動,以及事態的因果。
「情感性」邀約寫作的「聲音」。旅行報導寫作的語調,不能再只是如新聞寫作般客觀冷靜地鋪陳事實,它邀請寫作者的情感介入──對景觀、對事態,更對旅途遭逢的人物。
「意義性」召喚寫作的「反思」。旅行報導寫作當然可以是一則傳奇,因為僅僅具備了「敘事性」與「情感性」,就可以是一篇深具閱讀樂趣的文章;但如果寫作者能點出旅行的「意義」,則必然可以讓文章達到一個不同的高度。
旅行報導寫作對寫作者提出了一個較高的要求:一篇好的旅行報導寫作絕不可能是從爬梳資料產生出來的,它不僅要求寫作者用「腳」寫作,更要求他用「心」寫作──那旅途留下來的鮮明敘事情節、那觸動內心的情感時刻、那啟悟了寫作者生命幽微的意義。
如此,旅行報導寫作也就不能像「純新聞寫作」那樣匆忙下筆,急於截稿;它需要時間的沈澱,需要記憶反芻──以便讓情節鮮明,讓情感附著,讓意義浮現。